罗落

所谓卫青失宠那些事

元朔六年(前123年)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定襄,是为漠南之战,这已是卫青对匈奴的决战前的最后之战,也是卫青位及大将军权势富贵已极之后的第一次上战场。之后卫青闲置了整整四年没有再踏上战场,直到漠北决战。

 

漠南大战二出定襄时霍去病带800骑从大将军,也是霍去病第二次(第一次第二次是连着的,分开说真别扭)踏上战场,锐不可当勇冠三军是为冠军侯。

与之相对的,大将军赏千金不益封。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大家觉得大将军封无可封权势已极为君王所忌惮,失宠了。

宁乘还为失宠的大将军献计,教他赠金王夫人。

之前也说过就这件事武帝是多么给卫青面子,实在是看不出卫青有什么失宠的意思。

不过这都是小事。

这之后还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

 

元狩元年,淮南王谋反,欲刺杀大将军卫青。

武帝诛淮南王。

同年,立皇长子刘据为皇太子。

觉得失宠的可以感受一下。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封骠骑将军出河西。

从时间线上看,先有的淮南王谋反刺杀大将军然后霍去病独自出征。

不知道那场应该足以让刘彻心惊的刺杀或者是刺杀谋划,对卫青的雪藏有没有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卫青和霍去病一起出征只有三次,第一战第二战对应卫青第五战第六战就是两次出定襄的漠南之战。漠南之战是霍去病第一次上战场,卫青带着去的。

第三次就是漠北决战。

漠北漠南之间二出河西和河西受降都没有卫青什么事是霍去病一个人搞定的,或许在别人看这也是打压吧,但我觉得霍去病二出定襄的成绩算是出师了吧,既然一个人完全够看了,也就不需要大将军事事亲力亲为了,就一般的场面还需要两位战神一起拼命吗。


而且真到了决战,需要卫青的时候卫青不还是上了吗?

霍去病是他外甥,说外甥好像感觉还不是很强烈,假如是儿子(他们两个的感情完全不在父子之下),儿子能独当一面了,让父亲远离大漠风沙北地苦寒,远离战场狼烟刀剑无眼,免受长途奔袭纵驰之苦有什么错处吗?

 

真当战场是什么好地方啊。卫青又不是李广……

反正我是不明白这都是谁给洗的脑,怎么好像出去打仗就是天大的好事,当然对别人来说或者是前期的卫青可能是的,毕竟这是机会。

一方面是为忠君报国守疆拓土,另一方面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再不济还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自己看着总归是放心的。


但对于后期的卫青来说这三条都没有什么意义了,说忠君报国守疆拓土他是汉武第一功臣存在即威慑,说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也是位极人臣得无可得,再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霍去病已经势不可挡他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而且他们打仗不比传统的攻城战守城战或者各种正面战争,千里奔袭以疲打逸闪电作战简直就不是人干的活好吗?

他都快30了,这种活交给年轻人去做有什么不对吗?更何况霍去病不是别人是他外甥,一者给年轻人一点机会,二者让霍去病尽尽孝心,这样有什么不好吗??


ps:他都快30了是指漠南之战,既然补到这就再加一点,是对战争的个人看法,不专业看看就好。漠南之战能看出一个问题:漠南是汉朝照着匈奴主力去的,但是一出功绩平平,二出出了赵信叛逃苏建全军覆没,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客观原因,但结果就不太理想,胜是胜,但战略目标远没有达到,可能卫青会反思一下,汉朝大军团对匈奴主力作战——其实汉朝还没有做好准备。

于是之后霍去病开始打第二次剪除枝叶的一系列战争,为最后的对战匈奴主力继续做准备。

那你看完这一段话应该能明确地感受到,卫青不应该不可以再去剪除枝叶了,他再回去打这些枝叶不是恩宠重用,是又倒回去了。


漠北大战之后卫青霍去病加官大司马,这是大司马的开端。

大司马作为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以所加将军的地位来体现。汉武帝时,内朝逐渐成为中央枢机所在,掌握中央机密决策,大司马大将军作为首辅,置官属以理事,可领衔在内朝预闻政事,参议决策,其主要任务就是“辅政”,即辅助皇帝行使君权,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百度百科

 

两个大司马的加官应该是两个职责的转移。

一个是卫青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出征和统帅诸将转到了辅政。

另一个应该是出征和统帅的大权正式的交给了霍去病。

 

卫青手下的将军去投了霍去病恐怕是因为卫青不会再出战了,而对于这件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一个是武帝明确表现出来的态度,给卫青加官大司马,让他把心思放到辅政上,不给卫青部将封赏,给他们一个可以离开或者说应该离开的信号。

的确是武帝要他们走。否则战场上过命的交情,何至于忘恩负义到为一次封赏不到位弃了主将。

除了任安都走了,或许有些人是觉得这是在打压卫青为了自己前途不得已,但是就没有人觉得这与打压无关只是一个工作的转移交接给的信号吗?

只有任安未去。

是武帝让卫青的部将离开他去投霍去病,但不代表武帝看着这些随他出生入死的人离他而去不替他心寒,不代表任安不为所动依旧留在卫青身边武帝不心存感动。

武帝说,吾常活之,直到巫蛊之祸任安袖手武帝才以不忠杀了他。

 

一个是对匈奴的决战已经结束了,大将军的战争使命已经完成了,而且汉朝自身也是元气大伤很难再发动什么大规模战争。

不是随便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需要大将军帅部出征。

 

再一个就是还有一个霍去病在,卫青可以放心休息享福了,该养身体养身体该旅游旅游去了。

 

我也不否认武帝可能有防着卫青的心思,因为别人的想法是没法否认的,就算有一万个理由证明这个转移交接很正常,也否定不了武帝心里有那么一个想法的可能性。


但问题是,那个人是霍去病啊。

后人只能从霍去病射杀李敢,请立三子封王来想象霍去病与卫青是何等的亲厚,而且可以看出霍去病对这份亲厚毫不掩饰。

但是刘彻不需要通过这两件事来推测霍去病与卫青什么感情,刘彻前期看人多毒啊,也就是说他在明知道霍去病跟卫青感情有多好的情况下,把霍去病提到了那个位置。


还是那句话,可能说外甥觉得有点远,如果是儿子呢?

如果霍去病是卫青的儿子,还会有人说卫青失宠吗?恐怕大家都会说这是加倍的恩宠吧。但事实上,霍去病对卫青比儿子还要亲厚还要尽心。

 

而且霍去病从来没有真正压卫青一头。骠骑将军和大将军哪个大不知道吗?

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焉。

对,那个时候还没有骠骑将军,但统帅诸将是大将军自带的权力。

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

秩禄是工资谢谢,对,汉朝秩禄从属于职位,但是,秩禄并不能完全代表官阶品位。

而且这是权力的转移交接,所以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更正常了,不仅正常而且必要。

 

对于霍去病和卫青,现在的两个主流观念真应该干一架。

一方面说霍去病军功大于卫青。

一方面说武帝尊霍抑卫。

结果最后人霍去病的权力地位也并没有高过卫青。

真不矛盾啊,我真的特别想知道谁能把谁掐死。

 

再说失宠,失宠这事确实也不是无迹可寻,因为他以前是处于一种极速上升的状态,一旦不再上升进入平稳期,或者上升的比较缓慢就会给人一种不如从前的错觉。

说白了这失宠也不过是由宠比出来的。

其他人便是得宠的时候又哪及得上他失宠时半分?

 

不过是卫皇后失宠了,又有一个霍去病光芒万丈,便叫人觉得他失宠了。

可说到底后宫荣宠如何又哪里撼动得他半分?

而霍去病如皇后一样都是他的亲人,卫家的人。


我并不是为着这份宠而感到骄傲。

我只是觉得他们君臣,一路扶持着走来,成就了彼此,这里面的东西又岂是别人能够企及的。

不仅是宠,还有信。

说到底,要说一个宠字,形容后宫之人才最是合适,可便是尊荣到皇后,也只是个母仪天下的摆设罢了。

说来没什么好比较的,因为本就没有什么人有资格跟他比。

 

再宠爱的后妃佞幸,不过以色侍人,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

就算是皇后之尊又能怎样呢。

终究是他们成就了彼此。

汉武帝的千秋大业一世英名都是跟卫青紧紧绕在一起的。

所以是卫青就是卫青只能是卫青,就连霍去病也不可能替代。

 

但是没办法,他确实到顶了,尤其是大司马大将军,这已经是非常非常破格的地位了。

在大将军上加大司马,对于刘彻总是能想出些名目来封赏卫青我也是万分佩服的。不知道后来那些废不了皇后又想对宠妃再好一点于是给贵妃加封皇贵妃的皇帝们有没有受到武帝启发。


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基本上是代替太尉的存在,太尉加上大将军,还要怎样才算宠?开始还有霍去病,霍去病死后,卫青又成了大权独揽的大司马大将军。


身为一个皇帝,这已经是刘彻所能给的极致了。

这已经是一个皇帝能给的极致了,不仅是权位的极致也是信任的极致。


武帝比起他的先祖是最爱杀重臣的,那是一茬一茬的割,动辄族诛。可高祖的韩信是做到大将军被杀了,景帝的周亚夫做到太尉被杀了,就连安了汉室的周勃都在二罢丞相之后吃了好些日子的牢饭。唯有武帝的卫青得以善终,而且到死都在第二把交椅的高位上。


要是说他们没权皇帝忌惮什么,又何必这么无情无义,正常来说比起武帝他们的手腕都不算狠的。

但要说他们有权,位高权重他们都比不过卫青,可不要说杀人夺权牢狱之灾,卫青在武帝手里就没受过委屈。


历数中华上下五千年,那些功高震主的名将,结局一个比一个惨,多少大业未成见疑于王功亏一篑,多少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有机会成大业释兵权颐养天年的都不多,更不要说卫青这样吃着闲饭还不请辞不让权还就在高位上得了善终。


武帝识人于别人不过知遇之恩,知遇的是才华,而且过河拆桥用完就扔。

于卫青却是知遇教养,并且一辈子不曾有丝毫背弃。


卫青跟武帝走的时候啊,不过是一介骑奴一个孩子,能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华见识,不到十年,却叫武帝生生养成了不世名将。

卫青也不负武帝,对匈奴第一人,拉开了汉匈战争胜利的序幕,又用了十年时间让这场百年战争圆满落幕。


真的是汉武帝成就了卫青,也真的是卫青成就了汉武帝成汉武大帝。

而其他人不过是锦上添花。

 

还有人说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彻底降到了冰点,三子失候就是最好的证据。但我觉得三子失候这种小事,证明不了什么冰点,甚至能反过来证明刘彻顾念情谊,心存恻隐。


卫伉矫诏失侯,虽说矫诏不害,但矫诏到底是件敏感的事,尤其是卫家这种地位还连着皇后太子,都敢矫诏了谁能保证没有下次,这次不害谁能保证下次不害,万一害了就夭寿了。如果真的失宠,或者有丝毫疑虑真的可以小题大做防患未然。

但是这事削了候就轻飘飘过去了,有人可能觉得对于矫诏不害这个处罚挺重了,但是失侯这个事在那个时候很常见,本来就是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有可能导致失侯。而且虽然卫伉失侯武帝还为他保留了1000户的封邑,一共1300户留了1000户(待议),侯位卫伉是长子本来就可以继承长平侯的。


好吧或许有人要说卫伉是靠了平阳长公主才得以继承长平侯。

那我们来看看,卫伉前116年矫诏失候,平阳长公主在前115再次单身。

之后卫青尚长公主,还是那句话,说失宠的自己感受一下吧。

 

之后的酎金夺爵削了卫不疑和卫登的侯爵,那次是武帝大规模削爵,削了卫不疑和卫登一点都不奇怪且武帝依旧给他们一人留了1000户封邑,一共1300户留了1000户(待议)

毕竟这么大规模的削爵,功臣候王子侯都削了不少,106个人,占当时侯爵的半数,留下他们两个倒显得太过偏心。

而废了他们两个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刘彻连卫青的利益都牵动了,谁还有话说?

或许正是因为卫青如此权重如此亲厚,才不得不作为一个标靶来表态。

毕竟这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点就是,卫青所献酎金极有可能跟二子是一样的。

当然也有人说,他们三个献酎金是一样的不够不好,刘彻包庇卫青。

虽然我以卫青的为人为前提不这么觉得,但也只是我不这么觉得而已,观念问题我完全尊重。

但就失宠而言,继续感受一下。


元封五年,汉武帝下诏求贤,他原本只在刚登基的时候下过求贤招,结果到了元封五年,都当了三十来年皇帝了,千秋霸业已成,可到了(liao)大将军这么一罢工,我看到了武帝从头开始的辛酸,可谓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其实卫青在漠北决战之后好像也没些什么大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政绩,也没有什么离了他就做不了的事。

只不过是刘彻舍不得。

只要他在,只要他在就是好的,汉武帝就是放心的,汉武朝就是安稳的。


呼吸,总司,呼吸啊,只要这样就足够了,只要你还在呼吸就足够了—土方岁三《新撰组异闻录》


只要你还在呼吸就足够了,这是刘彻对卫青最后所求,并为此用尽了一切努力。

只可惜,一代大帝,终究是,

求不得,爱别离。



补充说明:

这次回来看,发现这个写的很略,事件也好分析也好没有太多展开,补充了一点点没有大改。

看了下漠南之战的百科,百科把二出之前的那一战,即元朔五年卫青出高阙,破右贤王拜大将军的那一战也算上了,但是我没这么算,因为就地位变迁和战争结果来说,我个人都更愿意把前面那一战和后面两战分开说。就,补充说一下。

这一部分对应并非爱情的456,那边详细一点,但是啰嗦。

评论(349)

热度(2728)

  1. 共18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