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落

卫青 巫蛊之祸

先谈卫青和刘彻,再谈卫青和巫蛊之祸。起因是知乎上一个关于巫蛊之祸的问题,某些人才说卫青活着也怎样怎样。谈巫蛊之祸也能牵扯卫青我真是哔了整个动物园了。

真是够够的。巫蛊之祸就算卫青活着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因为卫青不复恩宠?因为卫青谨小慎微?所以就是袖手旁观咯?

先不说巫蛊之祸就是冲着卫家去的卫青若还在怎么可能置身事外更不要说明哲保身,也不说若卫青还在还有没有人敢打卫家的主意,巫蛊之祸的祸端,武帝和太子的嫌隙,若卫青还在都将不至于此……这些便都不说,我倒是好奇,不复恩宠是怎么个恩宠?谨小慎微是哪个谨小慎微?

 

权倾朝野以为只是一句空话么?不复恩宠?位极人臣还要怎么宠,禅让吗?

 

对,我知道,后来的卫青风头不再那么盛了,但也只是不再那么盛了而已。

 

毕竟,封无可封,赏无可赏。

已经过了上升期进入平稳期,不能再上升了,再上升真得禅让了。

 

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又无人制衡,这种情况下的冷落与其说不复恩宠,不如说不再将他往风口浪尖上推。

 

尊霍抑卫也好(虽然我觉得这更多是做给别人看的,武帝不可能不知道霍去病立场与卫青绝对一致,卫青在时,他就没让大权落了外人手),削权打压也罢(虽然我一直没明白哪里削权了),这都未必不是好事。

 

就假设(照主流看法假设,不代表我的看法)真的削了权,也未必不是在保他,若当真不复恩宠怎还会一家独大。

但把他推到风口浪尖怕只是凭白招风却没有丝毫好处了。

 

战功赫赫又怎样,敌不过君王薄情,也敌不过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若一个人真的有撼动王朝的力量,那君王就无所谓信与不信了。

 

说他忠诚为主你是敢信不敢信。

说他包藏祸心你是敢信不敢信。

 

即便你敢,人言尤可畏。

 

想想吧,连他的太子都死于谗言,他不是不信太子,但三人成虎,他不能不犹疑,更不能不忌惮。如此,便是无可挽回的一场大祸。

 

而卫青向来是无可指摘的,除了数不尽的君恩浩荡。这样的人除了功高震主拥兵自重也没有什么能落人口实了,堵了悠悠众口绝了君王的忌惮就是真正的无法撼动。

 

不再给他更多的权力对谁都好。

 

这君臣的安全距离武帝懂,卫青也不会不懂。

比如谨小慎微就自带距离感。

他低调安分虽是性格使然,但事实是他的确也不需要张狂,他在,卫家不倒,就这么简单。

 

总有人弄不明白什么叫傲骨什么叫傲气。
就像总有人弄不明白什么叫气节什么叫找死,什么叫情商什么叫谄媚。
就像我弄不明白什么都弄不明白就不会闭上嘴吗?

谨小慎微,谨小慎微于他来说更像品格而不是欠胆识,是谦和和柔而不是明哲保身。

 

盛宠不衰天下折服难道只是靠着“谨小慎微”吗?唯唯诺诺毫无主见明哲保身软弱可欺的“谨小慎微”?可能吗?

 

千里奔袭以疲打逸闪电作战以战养战七战七捷。

 

前无古人。

他本就是极果决极有胆识的人,战场上是,朝堂上也是。只不过他还极聪明。

 

比如,苏建。

比如,送王夫人的500金。

 

苏建的事,有人劝他杀人立威,他却说了一番冠冕堂皇,颇有谨小慎微和柔媚上意味的话。但其实他话说的好听,最核心的不过就是我不杀。那这是多么漂亮的事,保住了他的副将还给了刘彻极大的面子和极大的放心。

 

放在现在这就叫情商。不是所有的好话都是媚上。也不是只有天天跟皇帝吵架,堵得皇帝哑口无言才叫耿直,才能显出品格。那叫找死谢谢。

 

送王夫人的500金就更妙了。有人跟他说你的富贵不都是你的功劳挣来的是因为你姐姐受宠,现在王夫人受宠(世人多半只知李夫人却不知王夫人,但事实上,王夫人当日宠幸更在李夫人之上,武帝为之招魂也是王夫人)但是他们家还没有显贵,你应该把这1000金都送给他。于是,卫青给王夫人送了500金。

 

这件事从起因到过程都很奇怪,宁乘的话没什么道理,这甚至不像是一个建议,像是讽刺,当然宁乘没有理由讽刺他。但就算是建议也是个脑残建议,只能说明宁乘既不聪明还不老实。而偏偏卫青乖乖给王夫人送了500金,他没必要也不该拉拢王夫人,王夫人家不显贵还好,若是显贵了便是利益的敌对者,500金算什么,拉拢又有什么用呢?但他偏偏送了,送就送了,却折半送,明明他不是吝啬钱财的人(他经常把赏赐分给部下)。

 

再后续就有意思了,武帝知道了于是把卫青叫来问问,他据实回答,于是武帝把宁乘升为东海都尉调出了长安,王夫人家则从未显贵。

看这个结果就可以大胆猜测一下卫青想干什么。他让宁乘滚出了长安却没有伤宁乘分毫,顺便绝了王夫人家显贵的路。当然王夫人不是刚受宠,在这之前也没有显贵说明武帝确实也没动那个心思(顺便李夫人家门显贵,李广利做将军那会也是在卫青死后)。

武帝叫他来问问分明就是知道这事卫青干不出来,说明他了解卫青。他问了,就问问也不找茬,说明这么忌讳的事卫青干了他也不忌讳,随口问问,最多就是提醒一下,他们之间的信任可见一斑。

卫青敢这么干,更说明卫青算准了刘彻,更不要说这个结果可能就是卫青想要的。

而折半赠金,大约也顺便给自己洗了拉拢宠妃的嫌疑。虽然,一个除了皇帝的宠爱一无所有的后妃,来自皇后的和大将军的500金就足以让她明白什么了。

当然这都只是比较阴暗的猜测,或许卫青也只是普通的慷慨了一把,却不过分慷慨罢了。

或者卫青早已知道不管他送与不送王夫人家都不会显贵了,只是这就无从得知了。虽然大家都说武帝有意分化外戚权利,可是事实就是卫青在时没有别家外戚分权。不管后宫宠爱如何更迭,他都不曾让这宠爱蔓延以挑战身在前朝的卫青分毫。不知卫青知也不知。

但知不知都好,这次之后他就知了。

因为刘彻只封赏了宁乘,王夫人家未显贵。

这明明是个蠢主意,如果卫青知道那刘彻更加知道,可是刘彻却封赏了宁乘。

他不是在给宁乘面子,也不是在给王夫人面子(给王夫人面子的话直接封赏他们家人很简单,但王夫人家从未显贵),他是在给卫青面子,宁乘是给卫青出的主意。就像如果他斥责宁乘你出的什么蠢主意驳的也是卫青的面子,因为宁乘只出了个主意,卫青却是付诸行动的。

按理说这一战回来大将军不益封赏赐千金就是所谓失宠的开端,但就刘彻这个反应,不复恩宠?逗我玩?

卫青给王夫人送了500金。

刘彻封赏了宁乘,把宁乘升为东海都尉调出了长安,王夫人家则从未显贵。

还能更漂亮一点吗?

他不是没有任何情绪倾向和政治倾向的机器人,位居高台数十年,手握军政大权十数年,跟了那么一个多疑的皇帝,杀重臣从不手软,却只有他一生平顺高台稳坐。最后还得了个谨小慎微的名,不忤逆不顶撞得让后人以为他“谨小慎微”。

 

要么他所有思想主见无一例外都倾向于汉武帝(但事实上,我猜,他的思想比起武帝应该更倾向于太子,毕竟他真的是那么宽厚温和的一个人)。

 

要么就是他在某些时候叫皇帝顺水推舟做了他想要的决定。

 

比如,苏建。

比如,送王夫人的500金。

 

这是聪明的极致。

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刘彻。

 

谨小慎微是的,但这不该是诋毁。

 

说到底也是卫青的性子谦和隐忍过了头,竟叫人忘了他是个杀伐果决的铁血将军,忘了他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和柔媚上,谦和隐忍到凭白落了一个和柔媚上的佞幸名。

和柔媚上,除了战场铁血,他对谁不和柔?

谨小慎微,谨小慎微又如何不是一种推拒。

君臣,君臣。

再没有人比他更接近皇帝,却没有人比他更懂君臣。

 

都说李夫人最后的留白是聪明自知懂分寸的极致(只可惜李夫人错估了武帝的薄情,白白浪费了这自知),却不知卫青是更懂分寸的,懂过头了,懂到让人失望了。

 

百般恩宠只换来一个宠辱不惊般的受宠若惊,惊了也就没有更多了,淡漠得很。

 

放到琅琊榜就是宗主和静娘娘级别的智慧。

其实看琅琊榜总会想到巫蛊之祸,一个多疑的帝王,一股势力的清洗,一个冤死的太子和自缢的皇后,一个被血洗的京师……

 

可是若卫青还在,哪里还会一样呢?

祁王说父不知子,子不知父。他们君臣却是相知的。

 

除非,武帝原本就是要刘据死的。但是,他怎么可能真的会赔上王朝盛世去杀掉自己的儿子。

 

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中,朝堂上有两个跟卫青有关的人没有动作,一个是霍光,一个是任安。

 

当然霍光是无能为力还是袖手旁观这个没人能知道,不过我猜他属于无能为力。

 

但任安却是确确实实的袖手旁观,太子下诏发兵,他受太子节却按兵不动。

 

那任安是谁,跟卫青又是什么关系呢?他曾经是卫青的舍人,得卫青举荐入了朝堂之后加官进爵。并且“漠北大战后,在“无功不得封侯”的汉代,追求军功的部下纷纷离开不再出征的卫青转投霍去病门下,而且经常得到官爵,只任安未去。”—百度百科

 

再看之后武帝对他们的态度。

 

武帝托孤霍光,并在临终前明确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之后的大司马大将军,这也是之后霍光权倾朝野到专权和宣帝继位的前提。宣帝继位,宣帝是刘据的孙子,虽然刘弗陵早死无子可能只是巧合,但他废刘贺立刘询就没什么巧合可言了,立场其实挺明了的。当然说起霍光,比起卫青最先让人想到的应该是霍去病,的确霍去病显贵不靠卫青,但是霍去病跟卫青有多亲就不用说了。 

 

而任安呢?“是时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任安,与节令发兵。安拜受节,入,闭门不出。武帝闻之,以为任安为详邪,不傅事,何也?任安笞辱北军钱官小吏,小吏上书言之,以为受太子节,言“幸与我其鲜好者”。书上闻,武帝曰:“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安有当死之罪甚觽,吾常活之,今怀诈,有不忠之心。”下安吏,诛死。”

 

有人觉得任安之死算是冤死,其实我觉得只是武帝想杀他,之前该杀不杀,现在说杀就杀。不管是不是冤的,武帝就是要用这个不忠,杀了他。

那个小吏的话有很大漏洞,他说的那句话这句话有人翻译为“希望交给我那些新鲜美好的符节”,有人翻译为“希望把好的军队交给我的事”。

怎么说呢,如果是前者说嫌太子符节不好想要皇帝的那退回去就是了,就算没退回去也绝对是忠诚的。所以应该是后者,但是很有意思,他没有出兵。

 

我让你出兵你不出兵,坐观成败?我特么都赢了你出兵还有个毛用,就这样你还问我要好军队?所以说如果说过这句话,那还真就是假装接受,要么就是纯属污蔑。

 

但是武帝还是杀了他。

其实任安很尴尬,说白了左右都是死。虽然他是因为受太子节顶了不忠的罪,但他没有帮太子他其实是没有反的,但是他没帮太子就是眼睁睁看着太子去死。而且,他不是别人,他算是卫青的人。

 

所以任安的死,早晚的事, 毕竟后来对太子动手的人后来都死了,罪名各不相同,结局却相去不远。虽然任安死的时候武帝应该还没有开始替太子报仇。

我觉得武帝这个人吧,对于某些人的态度,大约是我负得,别人负不得。看巫蛊之祸后续清洗就知道了,不过任安负的却不是太子,怕是卫青吧。

也不知道武帝特地说出的那句“吾常活之”有没有一点看在卫青的份上留着他的意思。毕竟任安曾经是唯一一个没有背弃卫青的人,而他最后背弃了卫青的这一次被武帝用不忠定了他死罪,杀之。

以下猜测是以史记据实记载为前提,如果司马迁故意往好里说我也没办法。

 

武帝心头有一问很奇怪“以为任安为详邪,不傅事,何也?”

 

不是你为什么受太子节,而是你为什么假装接受太子节不附事。这个何也应该是个无罪问。

当然这不一定是武帝亲自问出口的,只不过武帝的疑惑如此。

 

但受太子节却不傅事,这已经是武帝知道的事实,如果不是假装受太子节确实是有两头讨好坐观观成败的嫌疑。

 

这种情况下他问了无罪问。

 

无罪问要么是想他无罪,要么就是详邪,不傅事才是武帝介意的地方。

 

武帝这问的,你觉得他是假装接受,他没附事也是事实。他没发兵你还要问,问了还是无罪问,完了就凭受笞辱小吏一句漏洞百出的话,甚至都没向他求证过一句,说杀就杀了。

 

说明武帝可能并不是想他无罪。

 

这种情况下问为什么详邪,不傅事。

 

我猜武帝介意的就是这个不傅事。或者说这干脆是一句讽刺,你不是对卫青很忠诚吗?太子有难你为什么不傅事?

 

以上皆是猜测。前提是,史记写的这些都是真的。

 

最后,不是说武帝会觉得任安不傅事做得不对,只不过人的心理真的很复杂,不是说你做了对我有好处的事我就一定喜欢你。

就像当初只任安未去。

是武帝让卫青的部将离开他去投霍去病,但不代表武帝看着这些随他出生入死的人离他而去不替他心寒,不代表任安不为所动依旧留在卫青身边武帝不心存感动。

琅琊榜言侯说我很感谢你但我其实是不后悔的。

甄嬛传曹贵人不就是因为卖了年妃而被杀? 

这两个例子可能很不高明,我也不知道应该引用什么心理学巨著,我只是想说,人心之复杂,可见一斑。

 

我因为你受太子节的不忠罪杀你,不代表我不怨你不傅事。

定罪的不忠只能是对武帝的不忠,但是武帝心里的任安不忠罪是对武帝不忠还是对卫青不忠就不一定了,只有不忠是真的。

 

最后如果有人看见了,觉得我是少读了什么或者直接误读了,能告诉我再好不过谢谢。

评论(68)

热度(433)

  1. 共3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